校园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
校庆专稿:我的回忆与汇报(二)(管惟滨)
三
1958年初回国后我被分配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工作,以往我没有做过教学工作,一切都从头开始,科研工作做上级布置的任务。那个时期我参加过疏通河道的工作,也养过猪,时间都不长, 1964年我还到上海郊县川沙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在农民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了半年,这些都使我得到了锻炼,对我的成长很有影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时美国正侵略越南,胡志明主席向毛泽东主席提出要求援助抗疟药,因而在全国上下组织了五二三抗疟研究组,由周恩来总理挂帅,上级有指示参加“五二三”工作的人不参加文化大革命,我们原先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作已经研究出一个长效抗疟药,叫喹哌(又称哌喹),它是一个外国专利过期的化合物,只做了很少的试验,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反复在动物身上做了试验,证明它有长效抗疟作用,并用喹哌在海南岛广泛地应用,一个月服用一次,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使疟疾的发病率控制在1%以下,此成果也被用于支援越南。文革期间做此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事,研究的路径并不平坦,但我们不时的抓住主要矛盾,很好地处理了各种关系,在发生矛盾不能解决时,首要的是要把工作进行下去,我们用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巧妙地取胜。此项目在1978年得到了国家重大科技奖,我也得到了国务院特殊津贴。三十年过去了,世界上目前还没有发现比它更长效的抗疟药。
疟疾主要是农村的疾病,它往往和穷困是分不开的,文献记载解放前我国有些年曾有3000万病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到2006年全国报告疟疾年发病64178例,应该说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从数字上说发病数减少了几百倍,是很惊人的。是不是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呢?有的人说疟疾已基本消灭,这是不对的,应该说基本没有消灭,这不是否定我们的成绩。我们知道疟疾是蚊虫传播的,蚊子的幼虫离不开水,由于我们国家每年都有水患,蚊虫孳生地不断扩大,作为传染原的人流动性也很大,这些传播流行的基本要素依然存在,如若放松防治工作,疟疾很快可以卷土重来。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不过无论在具体措施,还是制度化方面都还有不少问题,特别是制度化,要改变这个局面需要做很多的努力。非洲疟疾病人还很多,我国南方的邻国疟疾也不少,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控制输入的疟疾外,要更主动的、力所能及的帮助非洲,解决好抗疟问题,应该说消灭疟疾是没有国界的。此外,全球变暖也可能还要加重疟疾的流行。我们在科学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些需要推广,有些需要提高,更重要的我们还需要创新。我们的领军人才已经初步形成,需要提高,需要培养更年轻的素质更高的人。要更好地发挥团队精神,搞好大协作,更好地发挥献身精神。我们只有居安思危,把成绩作为新的起点,努力、努力、再努力。我已经离休,不能在第一线服务,我衷心地期盼年轻人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也期盼着更多的年轻人参加这一行列,我也确信他们比我们会做的更好。
1978年以来我开始了新的课题,从事疟疾疫苗的研究,我们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帮助下也很快完成了疟原虫的体外培养,还利用体外培养的原虫在国内外首次证明青蒿素的抗疟作用。1990年我有机会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去泰国曼谷和英国爱丁堡考察了半年,使我认识了与国际接轨的差距。那时正恢复了研究生制度,我又利用这一平台培养了十名学生,现在大部分都去了美国深造,也有一些留校及转地方,他们的工作都很出色。1996年我66岁时离休。
离休后我受聘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任兼职教授,在那儿度过了我工作生涯最后的七八年,除了帮黄伟达教授做一点点工作外,主要在那儿学习分子生物学,完成了我最后的心愿,我在中华医学会热带病分会及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文教分会做过一段时间工作,现在都也交了班,今年已78岁,可以说是完全进入了休息状态,我喜欢玩电脑,与有些过去的学生(应该说是年轻的朋友),还有一点联系,能知道他们的成长也是一种乐趣。
四
如东县城掘港镇老人高剑飞先生倡议修编管氏宗谱事,得到了有关领导的支持。管氏在掘港已有多年的历史,管重和是掘港的始主,他是一进士,于650年前从常州一带来掘港,至今已有二三十代。掘港人姓管的很多,我是惟字辈,是第20代,这在家谱中都有记载。掘港有管家祠,我们的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最早就是借用管家祠做校舍。有人查证,全国姓管的都是一家,都是管仲的后裔。2005年在县档案局开过一次研讨会,会议认为为弘扬祖国文化,首先要提高认识,成立管子学会。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他的业绩与思想对我们的祖国乃至世界都有影响。文革期间很多管氏宗谱都被毁了,然而我们县的管氏宗谱还存在,保存的人将它送县政府,县领导还给了奖励。如东形势很好,正在建造洋口港,这在经济方面对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文化是基础,没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经济发展也是不稳固的。正如我们的县委书记周铁根同志说:昭示历史,明古知今。掘港有两千年的历史,我们是靠海长大的。要传古镇的历史才能发扬海的精神。
如东中学已有了七十年的历史,出了许多人才,对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东中学培养了我,提供了文化基础,在如东中学时得到了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育也是很深刻的。值此纪念校庆之际,我要向母校表示衷心感谢,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我很怀念我敬爱的老师们,我也很想念我的同学,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同学外还有张念慈、陈德芸、沈长斌、李清涵、王忠仁、刘寓传、冯英、殷秀如、夏炎、丁固、管怀霖、季登吉、吴启新(已故)等他们的工作都很出色,他们现在都已休息,在外地定居,有的在黑龙江、吉林、新疆、甘肃、陕西,也有的在广东、浙江、江苏、江西、福建、上海等地,马起鹤同志,解放后他长期在南京军区卫生部工作,已病故,我和他是初中三年级同学,一天他突然不见了,原来是到乡下当新四军去了,那时他只有16岁,我很怀念他。唯一回乡的杨明同学也已在掘港进了福利院,他可以说是唯一的荣归。
我衷心地祝愿我们的母校更加繁荣昌盛,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
如东是我可爱的故乡,如东中学是我们家兄弟姊妹四人的母校,其中包括我的兄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管惟炎院士。回忆六十多年前的往事,不禁心潮起伏,于是再写下几行字,为如东中学70周年校庆纪念而作,与校友共勉:
啊!我们的如东,我们从海洋变成了大陆。
啊!我们的如东,我们要从大陆走向太空。
我们要向太阳要能。
我们要把煤炭换成细菌,我们要把石油换成风。
咆哮吧!我们要成为海洋大国。
只有成为海洋大国才能更好地融合东西方文化。
只有融合东西方文化才能走向世界和平。
难忘的08年,雪灾我们不怕,地震我们也不怕。
灾难毁灭不了我们,
灾难只能弘扬了中华民族人民的意志,
灾难只能增强了世界人民的团结。
我们不用流泪,我们要有08精神,
要重建我们更美好的家园。
啊!我们的黄海,我们的苏通大桥。
我们要让黄海大桥一头通向世界,一头走向上海和北京。
把我们的心愿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结合在一起,
我们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校友简介:管惟滨,男,1930年6月出生,江苏如东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43年至1946年在如东中学读书,1950年毕业于上海军医大学。1957年毕业于莫斯科疟疾及寄生虫病研究所,获医学副博士学位。第二军医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教授、校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热带病及寄生虫学专家,专长化学治疗及疟疾学。曾任中华热带医学及寄生虫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上海市热带医学及寄生虫学学会主任委员,英国皇家热带医学暨卫生学会及国际原生动物学学会会员,复旦大学客座教授等职。主要业绩:1990年曾去泰国曼谷和英国爱丁堡考察分子寄生虫学。曾任华东军区总医院热带病科住院医师。毕生从事寄生虫学的教学、科研及热带病防治的研究。多次赴海南、云南、江苏、安徽、福建农村疫区考察研究。曾因研究长效抗疟药喹哌,用于中国南方抗疟及支援越南、柬埔寨等国而获国家重大科技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从事过日本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等防治研究及抗血吸虫及抗疟中草药和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的研究。近年来从事疟疾基因诊断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