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校园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

校庆专稿:成长是一扇树叶的门

成长是一扇树叶的门

湖水是你的眼神,

梦想满天星辰;

心情是一个传说,

亘古不变地等候。

成长是一扇树叶的门,

童年有一群亲爱的人;

春天是一段路程,

沧海桑田的拥有。

……

――《心愿》片段,词曲:王泽

 

这首歌是我的同龄人创作的,据说只花了20来分钟,收录在《第一直觉》这张专辑里也是恰如其分。它的质朴打动了我,是经常循环播放的曲目之一。尤其喜欢其中的“成长是一扇树叶的门”这一句,喜欢王泽自己的解释。不是说春天,不是说发芽,没有太深奥的隐喻;只是因为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的成人仪式上有一座搭起来的“成人门”,用树叶花朵装饰的,跨过那个门就算成人了。

这种感觉与我对母校的回忆完全契合。在此之前我还以为是因为职业的缘故,习惯了对图像的思考而忘却了文字的表达,所以迟迟写不出回忆来。而其实,回忆本身就是一幕幕的场景……

1 离开

我是91年进入“县中”念初中,94年参加提前录取考试升入高中部的。我在“县中”待了六年。最先想起来的竟是离开的那一幕――

199779的晚上我们班在一起熬了通宵。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彻夜不眠的感觉。天亮的时候,懵懵的骑上自行车往家里去,快到的时候才想起来还有一部分班级日志什么的资料放在抽屉里没有拿。可是因为太困了,实在没有力气折返,就回家先睡了一觉。等我睡醒再到教室时却傻了眼:一群工人在里面做清理工作,垃圾满地,尘土飞扬,也许是要给其他年级使用……唉,就睡了一觉,教室已不属于我了,呵呵。

我想,我们那一届恐怕不会有第二个人去见过那个场面。当时也不需要估分填志愿啥的,一般都回去睡觉休息了。(如果有的话,一定要联系我,我们好好交流一下当时的感觉。)我是至今都还记得我的课桌空荡荡的样子――我要离开这里了。当然更残酷的是那些班级资料早已被工人当作垃圾清理掉了……我寻找几圈未果,只能再一次懵懵的骑着车回去了。

所以,母校于我,有一个特别的告别场景。画外音也许是:走吧,该去别的地方闯荡了;走吧,想做的事一定要抓紧做,外面的世界是没有人等你的……

在这里,我也想向咱们班的同学们道个歉,因为我的疏忽,遗失了这部分资料,很是可惜。从有幸保存下来的班级资料里可以看到,它们记载了很多当时学习生活的细节,每一处都有精彩,或是捧腹,或是感动,如果能全留下来该多好呀。

2 成长是一扇树叶的门

我在“县中”待了六年,包含了豆蔻年华、花季雨季在内的六年。虽然每天我们都在成长:小学里我们由娃娃成长为少年;大学里我们由学生成长为具有一技之长可以服务社会的人才;工作后,我们依然在成长,积累经验,掌握更多的本领……但中学的六年似乎更具有将“成长”作为关键词的资格。对我个人而言,在这六年时光里,有多个成长的里程碑。这一幕的布景,是依次排列的四扇大门――

n        入团

主调子:红+

初二那年,我14周岁。摘下红领巾不久,我递交了入团申请。阶梯教室的某一天,我戴上了团徽。从此我担任了团支书、支委等职务,还有幸参加了一届南通市团代会。直到我28周岁生日前一周,我仍在参加单位的团活动。我真真是在团的关怀和教导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啊。

n        成人

主调子:绿

事实上,我参加的成人仪式并没有跨过树叶的门这个步骤,但主调子也是绿色的,恰好我们年级的校服是绿调子。年级里组织大家聚在一起进行了一个简短的仪式,樊书记致辞,学生代表发言等等,随后重新回到教室上自习。不知道现在的仪式是什么样的。如果有树叶门这样的布景,印象也许会更深一点吧。

n        入党

主调子:红+

在高中阶段入党曾经是我不敢想象的事情。我是如此幸运的跨过这扇更宏伟的红黄调子的大门。那是在高考前一个月,我被党组织接纳了!我的入党介绍人是樊书记和班主任蒋老师,真诚的谢谢你们。

n        高校录取

主调子:金色、土黄色

金色字体,土黄色石材,这是东南大学老校区的南大门。这里有全国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系,我的梦开始的地方。我向母校的所有老师致敬,是你们的力量帮助我走到这里。

3班有九女

如题,这一幕具有更强的戏剧性。我所在的97届高三(六)班特殊而又精彩。

高一入学的时候,进行了一次加试,内容是数学和英语,从而组建实验班。不知道母校历史上有没有办过这样的班级,但至少是很多年都没有办过了,我们是多少年来头一回有这样机会的人。那一年高中、初中各办了一个实验班。我们两个班级关系还挺好的。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搞“互帮互助、现场解难题”活动,在当时图书馆前的空地上搭了场子,多亏初中的实验班过来捧场才热闹起来。不过后来他们也不知从哪儿找来的超级难题,越来越不好对付,我们班的数学高手都很费劲,质疑是否是初中的题目。

后来实验班不知有没有继续办下去,一直很想知道母校在这方面的经验总结。我们毕竟是第一届,处在摸索的阶段,必然得失并存,不能说完美。但是对我个人而言,真的很珍惜这段经历。这实在是一个人才扎堆的团体。我想我们班的同学在大学一年级都不会有不适应的情况,因为这种强中强的感觉在高一就经历过了。97年高考,我们班有5位同学考上了清华大学,这在以前是没有的。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下面的几届就有了清华的保送名额,后来人是不是还得感谢前面这几位大哥那,哈哈。当然,这只是把清华作为名校的代表,高考的缩影。从我们前几届开始,各大高校就对我们母校很熟悉,如东县中早已名声在外了。

说了这么多,最后的镜头还是要给我们女生的,男生们不要有意见。我们班55个同学,却只有9个女生。这也许与当时组班的初衷是强化数学有关。于是,只有九个女生的班级也就成为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的一道风景。镜头可以切到军训或者早操的时候,当时女生也都是短发,服装又是清一色,有全班都是男生的感觉。此事可有确切的出处,《绿岸报》登载过冒小飞的文章《我们班的九个女生》。一时我们成为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的焦点人物,回头率猛增也是有过的。不过那时的校运动会是最令我们头疼的,每个班级都要选出八男八女的运动员,我们全体都上也只能有一个替补的了。但我们班女生的体育成绩并不差,平均下来是年级里最好的。我们班的长跑、短跑也都有“种子选手”,不可小觑的。

我们班虽然是理科实验班,其实也不乏文科高人,文理双馨,不分上下。文理分科的时候也有人犹豫过。不过最终,我们一起留下来了,这也是很难得的。我们有一个完整的3年高中同学经历,是令人羡慕的。我们九个女生,因为“物稀为贵”,也得到特别的关照,也是很幸运的。

4 无声的春雨

镜头切换,丝丝细雨悄然落下。配乐诗朗诵《春夜喜雨》,扬琴伴奏――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母校的主干课程教学是无需我多说的,喜报频传。而母校的素质教育也是硕果累累,“红五月”、艺术节等名声在外,大家也都熟悉了。我这一幕说一说那些悄无声息的躲在我们的课程表角落里的零星小课,劳技啊,写字啊,人口啊……(其中的几个被我回忆起来后还佩服了自己一下子呵呵)。我想,说说这些就足够啦。

比如踩缝纫机,我跟同事说是在中学课上学的,他们都惊讶不已。那天我们在一家小饭馆吃饭,等菜的时候发现饭馆的桌子是用过去的脚踏缝纫机改造的。也许现在都用电动了吧,脚踏缝纫机则演变为后现代的餐桌,所以现在的劳技课肯定不会再学这个了。可是这张餐桌勾起了我好多回忆:特写,一条荷叶边的围裙。这是我劳技课的期末作业,费了老大劲呢。老师也体谅我们,“批改”完又发下来了。拿回家妈妈还挺喜欢用的,我颇为得意。另外一次劳技作业是绣花手帕,可能是我绣得一般,不记得搁哪儿了。那时的劳技课是女生学刺绣缝纫,男生学修理自行车,有点男耕女织的味道哈,真是温馨呢。

再说写字课。好像是初一上的。不同于小学的大字课,讲的是比较实用的硬笔书法。一开始大家懒得练字,嘻嘻哈哈的,课堂纪律也很差。后来老师掌握了我们的心理,教起常用字的行书来,马上就受欢迎了。老师纠正了我们自学的一些不正规的所谓“潦草字”的写法,灌输了基本的楷行草理论。虽然现在电脑用得多了,手写字的机会也少了,但“好”“高”“以”“得”“的”几个字的行书写法我还是记得用的。

另一门课说来有些神秘。上课前老师要求男生全部出去,到另一个教室去。再给每人发了一本印象中是粉色退晕效果封皮的小薄书,上面写着:青春期常识。给女生上课的老师是医务室的医生,男生也不知道是谁教的。当时上课气氛自然是很不自然,老师也就只是念一念书本而已,有的同学索性用这堂课来睡觉。那是刚刚进入上世纪90年代的中学,不管当时教学效果怎么样,还是很感谢母校老师细心的安排,这在全国恐怕也算是走在前面的吧。

走得更靠前的是人口课,高一的课程。这门课在国内绝对是属于先进行列的,可以说是国内领先,如东特色吧。

说到特色,不得不提《如东地理》和《如东历史》这两本书。为提议课程中加入地方内容的老师们鼓掌!就是在这两门课上,我才知道家乡的大黄鱼小黄鱼是两个物种,了解到圆仁和尚的来访,为家乡历史上那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所感动……这两本书是为数不多的毕业后还会翻看的课本。它们,让在外面奔波的如东人,为有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家乡而自豪。

此外,还有形式多样的美术和音乐课,电脑课(现在叫信息技术吧)。我想母校现在一定又多了不少新的特色课程吧。学弟学妹们应该有更多的发言权,我就说到这里吧。

5 谢幕

回忆之初,母校是远远的,模糊的;逐渐的,有了一些片段性的场景,有了颜色,有了声音,看见了好多熟悉的面孔,甚至闻到了怡人堂的味道,感受到了鹅池的水汽……越来越真实,亲切。

在离开母校的第12个年头开始的时候(今天正好是2008710),我把自己回忆的“第一直觉”记录下来,献给即将迎来七十华诞的母校,献给母校的老师,献给与我一起成长的同学,并真心的谢谢你们,让我可以有这样美好的回忆。谢谢!鞠躬――

 

                                      潘华

戊子年夏

 

 

校友简介:潘华,女,掘港人。1991-1997年就读于如东县中学,担任过班长、团支书、校学生会主席等职务。1997-2005年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读完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打印文章]
智慧·如中